海關碼頭園區位於淡水紅毛城下坡的低矮平台上,視野良好,可遠眺淡水河口及關渡大橋,四周景觀盡收眼底。淡水海關碼頭在臺灣近代史上一直扮演著重要地位。兩百公尺的淺水碼頭共分三段,由觀音石或唭哩岸岩交丁相砌而成,工法精純,以及洋樓與兩座歷史悠久的港務倉庫,均是淡水港埠時代的見證物。位於中正路上的海關碼頭,清朝時曾因1858年(咸豐八年)天津條約及1860年(咸豐十年)北京條約,而成為全臺極為重要的港口,在貿易史上具有舉足輕重之地位。當時的港務局碼頭及英國領事船屋就在此設立,中國政府後正式延請英國人李泰國(Horatio N. Lay)為「總稅務司」,海關管理權移轉給洋人,這是清末列強侵略北臺灣的重要史證。淡水海關碼頭區內現仍存有清代與日治時期海關之相關建設,計有碼頭本體、二層洋樓一棟、倉庫二棟、以及其他相關建築遺跡,現為市定古蹟。在河岸步道可清楚看見全長約150公尺,重力式岸壁構造的淡水海關碼頭,岸壁表面全為硬石,內填卵石的石材建造,這是為了阻擋潮水的侵蝕。當時石材多使用觀音石與唭哩岸石,還有「繫船石」與供船上下貨的「登船口」的碼頭景觀,目前為海軍的駐守碼頭,屬軍用營區範圍,遠眺這個清朝時期的遺跡,可遙想百年前的港口繁華。「淡水海關碼頭園區」園區內有著洋樓與兩座日據時代建造的「港務倉庫」可供參觀,目前開放自行車牽引進入園區巡覽,同時園區內也打造「鐵馬元氣驛站」提供休憩、簡易維修與諮詢導覽等服務。在景觀方面視野良好,不僅可於園區河畔遠眺關渡大橋,還可以一覽淡水河口夕陽美景,附近還有陳列許多淡水風景明信片的「淡水漁業生活文化影像館」及可觀賞山海景觀、落日美景的景觀咖啡廳可參觀與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