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也街】(入內參觀)
官也街地處澳門氹仔居民聚居的中心地帶,走在街上,昔日氹仔舊區的風韻映入眼簾,兩旁一座座歷史悠久的食肆為老街引來絡繹不絕的遊客。1983 年,官也街被開闢為行人專用區,是當時澳門首個行人專用區,從此街內不少手信店、甜品店逐漸開業,特色菜餚、傳統禮餅、牛軋糖及特色甜品在喧鬧的街中隨處可見,成為遊客來氹仔必到的地區。早在十九世紀建有的舊街市,亦隨著街市遷出後,於 2003 年改建為廣場供市民及遊客作休憩之用。現時,政府每週定期舉辦推廣本澳文化創意發展的氹仔市集,喜歡手作小物的遊客切勿錯過。
【議事亭前地】(入內參觀)
由當年來自葡萄牙偉大水手所建設而成的歷史舊城區,2005 年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全世界人類共同的珍寶列為保護。
【大三巴牌坊】(入內參觀)
澳門最著名的名勝,為聖保祿教堂的前壁遺跡,教堂原本是一名義大利籍的耶穌會神父設計,由日本工匠以鬼斧神工的技術協助建成。1602 年奠基,1637 年全部竣工,而教堂前一段長石階則於稍後完成。這間教堂與火結下不解之緣,從其雛型起始,至現時僅存的前壁牌坊,先後經歷三次大火,屢焚屢建,是一所活生生的歷史見證。
【民政總署大樓】(外觀)
建於 1784 年,前身為市政廳,後曾多次重修,目前規模是 1874 年重修時形成的,具有明顯的南歐建築藝術特色。二樓的圖書館於 1929 年啟用,以葡國瑪弗拉修道院的圖書館(Biblioteca do Convento de Mafra)為設計藍本,裝潢和傢具陳設具有濃厚的古典氣息,現在專門收藏 17 至 20 世紀 50 年代的外文古籍。
【仁慈堂】(外觀)
於 1569 年由澳門首任主教賈尼路創立,負責慈善救濟的工作,故名「仁慈堂」。成立後,仁慈堂開辦了中國第一間西式醫院白馬行醫院,並設育嬰堂、痲瘋院、老人院、孤兒院等機構。仁慈堂大樓修建於 18 世紀中葉,至 1905 年形成今天的面貌,具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
【玫瑰堂】(外觀)
由聖多明我會(道明會)創建於 1587 年,是該會在中國的第一所教堂。教堂初時用木板搭建,華人稱之為「板樟廟」。又因教堂供奉玫瑰聖母,故又稱「玫瑰堂」。整座教堂建築富麗堂皇,其巴洛克建築風格的祭壇更是典雅精緻。教堂旁的「聖物寶庫」收藏了三百多件澳門天主教珍貴文物。
【大堂】(外觀)
約於 1622 年以三合土建造。主祭壇空間深遠,設計簡單,僅僅以彩色玻璃窗為背景,因為祭壇下面掩埋著 16 和 17 世紀的主教和聖徒遺骨,為教堂帶來無限的榮光。
【郵政總局】(外觀)
位於議事亭前地旁,興建於 1929 年,造型復古的外觀也讓郵政總局成為議事亭廣場中重要的景點之一。三層樓式建築,整體設計帶有濃厚的古典主義風格,是由澳門華人建築師陳焜培先生所設計,將近有 100 年歷史的建築目前仍設置有郵政處理櫃台,館內附設的博物館展出郵政設備、郵票與通訊設備。以水泥結構建造的郵政總局呈現沉穩的外觀,門樓的廊柱與拱門則營造出高聳壯觀的效果,最頂端的鐘樓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傳出悅耳的鐘聲,整體散發出歐陸風情的郵政總局,被評論為是一處具有藝術價值的建築物,由此可見其在澳門的特殊地位。
【盧家大屋】(入內參觀)
位於大堂巷七號住宅,是澳門著名商人盧華紹(盧九)家族的舊居。據屋內左次間天井檐口的題詩年份顯示,約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 年)落成。盧家大屋是用厚青磚建造的中式兩層建築,是典型的中式大宅,也是晚清時期粵中民居溫婉纖細建築風格的典型。
【俊秀圍】(入內參觀)
俊秀圍以往匯集懷舊和古董店家,而現時則有不少特色餐廳和小店進駐,逐步發展成為新舊融合的文青小巷。巷弄兩旁的文創商店及路上的新潮塗鴉,配合空中掛滿了裝飾,是文藝青年的新興打卡熱點。
【葡國街】(入內參觀)
在戀愛巷斜前方有條大關斜巷,是澳門新興的文創商圈,順著大關斜巷往下走右邊第一條巷子就是葡國街了。漫步於此,一整幅體現著葡萄牙歷史文化的牆繪壁畫,選用了鮮明的藍白色為主色調進行繪製,以葡萄牙文化的標誌物瓷磚為大主題,加上澳門特別街道,葡萄牙文的標語,瞬間成為城中標誌性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