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宮
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喇嘛廟。明朝時是太監的官房,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建成雍親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升為行宮,改名雍和宮。乾隆九年(1744年)改為喇嘛廟,成了清政府管理喇嘛教事務的中心。雍和宮南北長近400米,占地約6.6萬平方米,具有將漢、滿、蒙、藏等多種建築藝術融為一體的獨特風格。整個寺廟可分為東、中、西三路,中路位於南北中軸線上,由南往北,依次為牌樓院、昭泰門、天王殿、雍和宮殿、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等建築。雍和宮有藏傳佛教博物館之稱,達賴、班禪都曾來這裡講經傳教,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子監
始建於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日後成為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始建於元代,合於「左廟右學」的古制,分別作為皇帝祭祀孔子的場所和中央最高學府。兩組建築群都採取沿中軸線而建、左右對稱的中國傳統建築方式,組成了一套完整、宏偉、壯麗的古代建築群。
頤和園
是當時「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長期居住私離宮,兼有宮和苑的雙重性質。始建於西元1750年,1860年在戰火中嚴重損毀,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進行了修繕。這座古典園林素以規模宏偉、嬌麗多姿而享有盛名。園內有亭、台、樓、閣、宮殿、寺觀、佛塔、水榭、遊廊、長堤、石橋、石舫等100多處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典建築,苑林區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頤和園深度導覽:東宮門-昆明湖-仁壽殿-玉瀾堂-長廊-清晏舫-佛香閣-諧趣園-蘇州街
佛香閣
是北京市頤和園的主體建築,建築在萬壽山前山高20米的方形台基上,南對昆明湖,背靠智慧海,以它為中心的各建築群嚴整而對稱地向兩翼展開,形成眾星捧月之勢,氣派相當宏偉。佛香閣高41米,8面3層4重簷,閣內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相當複雜,為古典建築精品。
諧趣園
位於頤和園東北角。此園是乾隆下江南時,看了無錫惠山腳下的寄暢園,仿其意而建,自然保有江南園林之美。諧趣園原名惠山園,1811年曾經改建並改為現名,為萬壽山東麓的園中園。這座園有「到門唯見水,入室盡疑舟」之美譽。園內水多橋多,最著名的橋是知魚橋。此橋橋身低平,貼近水面,能讓遊客觀賞魚群在水中來回穿行。橋坊上有乾隆皇帝命題的詩句。諧趣園的北部是正殿涵遠堂,此堂原為慈禧太后在此水池釣魚時休息之用,殿內裝飾精美雅緻,在頤和園里可說是上乘之作。
蘇州街
是後湖兩岸仿江南水鎮而建的買賣街,乾隆時仿江南水鄉的風貌而建,是專供清代帝后逛市遊覽的的一條水街。清漪園時期岸上有各式店鋪,如玉器古玩店、綢緞店、點心鋪、茶樓、金銀首飾樓等。店鋪中的店員都是太監、宮女妝扮。皇帝游幸時開始“營業”。後湖岸邊的數十處店鋪1860年被列強焚毀。1986年重建。是中國古代“宮市”的唯一孤本。
鳥巢+水立方(外觀)
國家體育場育場的空間效果新穎激進,但又簡潔古樸。體育場的外觀就是純粹的結構,立面與結構是統一的。各個結構元素之間相互支撐,彙聚成網格狀,就象編織一樣,外觀被稱為鳥巢。
水立方這個看似簡單的方盒子是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共同搭建而成的。中國人認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按照制定出來的規矩做事,就可以獲得整體的和諧統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圓地方"的設計思想催生了"水立方",它與圓形的“鳥巢”——國家體育場相互呼應,相得益彰。